中药膏方的制备和应用一、概述二、临床应用三、膏方的制备四、现状与发展主要内容一、膏方的认识何谓膏方膏方又称膏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辩证论治为基础,运用中药、滋补品或食品等依法熬制而成的膏类制剂。中药膏方渊源悠久,从传统的认知和临床经验角度来看,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中医传统剂型。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其中,处方中药物尽可能选用道地药材,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膏方起源及发展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皇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到了明清,膏方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成熟,但始终只是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家才能享受的佳品。到了近现代,特别是在江浙沪一带,膏方发展的更为普及,每年入冬,很多民众到中医院进行冬令进补,其中膏方是最主要的内容。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皇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如《圣济总录》栝萎根膏,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成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等。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近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尤以上海为甚。近代膏方近代,膏方续有发展,历史悠久的中药店,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等均有自制膏滋药,如首乌延寿膏、八仙长寿膏、葆春膏、参鹿补膏等,制合方法,皆有其独特之长,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声誉。其中固元膏最为坊间常用。许多著名中医专家,均有配制和应用膏滋防治疾病的经验体会,如秦伯末老,在运用膏方上卓有成效。蒲辅周老中医,在调理慢性病时,喜用膏丸缓图,临床治验甚多。近代名家丁甘仁亦擅长以膏论治,颇具影响。1、膏方均系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和不同症状、体征,不同的理化结果而组方,充分体现辩证论治和因人、因时制宜的个体化治疗原则,而且一人一方,针对性强。2、膏方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通过调补脏腑的虚损和阴阳气血的不足,人体阴平阳秘,气血调畅,从而达到补中寓治,治中寓补的目的。3、每料膏方可以连续服用一至两个月,与汤剂相比,省略了每天煎煮的步骤。根据各人需要,可适当添加糖、蜜或甜味剂调味,口感怡人。膏方体积小,携带和服用均比汤剂方便,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膏方的特点膏方的分类根据膏方中是否含有动物胶或胎盘、鹿鞭等动物药,可将其分为素膏和荤膏;根据制作过程是否加入蜂蜜或糖等辅料将膏方分为清膏和蜜膏,中药煎煮浓缩后直接收膏者为清膏,收膏时加入蜂蜜称为蜜膏,加糖称为糖膏按作用可分为滋补性膏方和治疗性膏方膏方的组成1.中药饮片:一般需辩证施治,根据个人情况而不同,一人一方。2细料药即指贵重药材,使用时要注意煎、炖、研粉等方法的选择。参茸、虫草可炖汁后冲入膏方,也可研粉拌入膏剂。动物:羚羊角、鹿茸、海龙、海马、珍珠、紫河车、蛤蚧、熊胆等植物:西红花、三七、冬虫夏草、人参、红参、西洋参等3药食两用的补益药:黑芝麻、核桃仁、桂圆等4胶类药,一方面供制作过程中收膏成型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补作用,如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