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伴有全身症状的病毒即为呼吸道病毒。分类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他:腺病毒、鼻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第一节呼吸道病毒2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引起流感的病原体。甲(A)型流感病毒——可造成流感大流行乙(B)型流感病毒——感染常为局部爆发丙(C)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一、流行性感冒病毒3世界性大流行情况第一次:1917-1918年流感的全球性大暴发,夺走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在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死亡人数。流行病毒的亚型型别为H1N1;第二次:1957年,流行病毒的亚型型别为H2N2;第三次:1968年,流行病毒的亚型型别为H3N2;第四次:1977年,流行病毒的亚型型别为H1N1(H3N2流行基础上H1N1的再现)。4(一)形态与结构1、形态:球形(80-120nm)或丝状;生物学性状流感病毒5流感病毒结构模式图单负股RNA片段+核蛋白NP(型特异蛋白)+RNA多聚酶核心2、结构:+螺旋对称的衣壳核衣壳M1M2膜蛋白(M蛋白):M1、M2两种(型特异性蛋白)6脂质双层:上有两种刺突:血凝素(HA),呈柱状;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二者数量之比为5:1。包膜:脂质双层(嵌有HA、NA)流感病毒结构模式图脂质双层7HA(hemagglutinin):由三条糖蛋白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的三聚体。A: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并有膜融合活性,是病毒引起感染的关键。HA0HA1:HA2:SS与上皮细胞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吸附)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使核衣壳进入宿主细胞(穿入)8B:能与人、鸡、豚鼠等多种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即血凝。C:有免疫原性,其抗体既可抑制血凝现象,又可中和病毒,是主要的保护性抗体。9NA(neuraminidase):由四条糖基化多肽组成的四聚体,具有酶活性,破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10•内部抗原(核蛋白和内膜蛋白)-抗原性稳定,分甲A、乙B、丙C三型•表面抗原:HA、NA-分亚型(subtype)依据-易变异3.变异性与流感流行的关系11流感病毒的变异病毒类别特性比较A型B型C型变异性流行性变异较快变异较慢世界性流行局部流行病毒类别特性比较A型B型C型变异性流行性变异较快变异较慢未见变异世界性流行局部流行散发流行121997年5月9日,香港一名3岁男童体内分离出一株A型流感病毒,同年8月确诊为全球首例由A型(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病例,至当年底,香港共发生18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6例。这也首次证实了H5N1病毒能感染人类,并有很高的致死率。历史资料回顾13变异性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流感病毒变异形式有两种)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HA和NA发生点突变,变异幅度小(小于1%),量变,与人群免疫选择有关,引起流感中小型流行。14四次大流行的亚型型别:第一次:H1N1第二次:H2N2第三次:H3N2第四次:H1N1(H3N2流行基础上H1N1的再现)抗原性转变(antigenicshift):变异幅度大(20-50%),质变,形成新亚型,人群完全失去免疫力,引起世界性流感暴发流行。15人肺细胞人流感病毒鸡流感病毒新病毒株164、培养特性鸡胚接种或细胞培养尿囊腔接种羊膜腔接种羊水尿液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病毒流感病毒+红细胞血凝流感病毒+特异抗体+红细胞血凝被抑制175、抵抗力:耐冷不耐热,对干燥、射线及多种化学消毒剂敏感。18(二)致病性1、传播途径:飞沫2、致病机制:病毒呼吸道上皮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血,水肿发病畏寒,高热,头痛,腓肠肌及全身肌肉酸痛,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干扰素、细胞因子等血全身不适1-4天继发细菌感染5-10天1.肺炎(合并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2.其他病毒的双重感染,如腺病毒19微生物学检查:鉴别诊断、分型、监测新变异株、预测流行趋势、提出疫苗预防建议等。1、病毒分离:2、血清学诊断;3、免疫荧光或酶免疫测定法测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的抗原;4、核酸杂交、PCR或序列分析检测病毒核酸和进行分型。20防治原则1、流行期避免人群聚集;2、早期发现,及时隔离;3、公共场所行空气消毒;4、疫苗接种(三价灭活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