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词这种体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是第一次出现,接受一种新的东西对于9岁的孩子来说需要一个过程,这堂课应当成为学生了解词的起点。2.词中描绘的情景对于南方的孩子比较熟悉,体会起来较容易,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相关描写南方的资料。再者需要借助媒体,资料等达成学生对作者江南情结的感悟。3.本班学生从入学至今已背诵积累了许多首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有着相当厚实的基础,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相信学生学习起来不困难。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词与词牌;识记并书写“谙”字,能读准白居易的“居”,能不忆江南的“不”字的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忆江南》其一,理解词义,体会情感;能诵读《忆江南》其二、三和《魏王堤》,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意。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读诗句想画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品味“红胜火”,“绿如蓝”,“江南好”“能不忆”等语言,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江南风光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以读代讲法、探究法、资料查阅与补充理解法等。教学重点:《忆江南》组词中的第一首。重在品味词句,在品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象中,在探究“好”与“忆”的关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教学难点: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江南春景的明艳与生机.媒体课件1.重点词句的文字呈现。2.江南风光的图片呈现。3.江南地理位置的地图显示。4.背景与其他资料的文字呈现。教学课时分配: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诗情画意中触情。1.赏读江南诗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课,课内外贯通)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江南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赞颂江南的诗我们积累了很多,你能背出其中的一些诗句吗?2.欣赏江南风光(拉近学生与江南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师旁白:这就是草长莺飞、杏花春雨的江南,这就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江南,这就是小桥流水、曲径回廊的江南……江南,以其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的独有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3.明确江南方位(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江南指那些地方,有同学知道吗?(出示中国地图)师生共同交流明确:江南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地区,长江把大地分为两部分,长江以南的地区称为江南地区,长江以北的地区称为江北地区,这是地理学上的叫法;文学作品中的江南一般指的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一带。4.紧扣题眼读题(抓住题眼培养学生的语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曾漫游江南,后来又在江南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诗人又创下一组千古绝唱(板题:忆江南)①看到这个题目你怎么读?-----忆江南(怀念之情)②这是67岁的白居易在回想江南啊,该怎么读?----忆江南(深深的怀念)③这是67岁的白居易远在河南洛阳追忆江南啊,该怎么读?----忆江南(痴痴的想念二、读通读顺中悟情1.读准字音(学生自主读书)诗人为什么如此想江南呢?请大家放开声音,反复地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熟读成诵,不读到自信十足不要停下来。谁来准确地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指导读准“谙ān居jū不bú”的读音。课件出示需要指导学生读准的字句。师:别看这首诗只有短短27个字,有几个字音还真不好读,我们一起读准它。“谙”是个生字,请大家跟老师写一次这个字,写完后多读几次,记住它的字形,再看看注释,弄清它的意思,然后想一想“风景旧曾谙”的意思。2.读通诗句字音读准了,谁能流畅地读给大家听。3.了解词性:读着读着大家是不是发现这首诗和别的诗有些不一样啊?(学生会发现诗句长短不一。)师:像这样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叫做词,关于词同学们有那些了解呢?(师生相互交流中共同明确)词,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原是配乐吟唱的,句子的长短随歌调而变化,词又名长短句。忆江南是词牌名,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谢秋娘。古人写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叫词牌名。4.读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