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南宋中后期词南宋中后期词坛两大流派:▲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以姜夔为首的格律词派:史达祖、吴文英、周密、王诉孙、张炎等第一节辛弃疾与辛派词人第二节姜夔及格律派词人第一节辛弃疾与辛派词人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幼安,自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存词620多首。有《稼轩词》、《稼轩长短句》。词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词主要表现其英雄之志、英雄之举、英雄之心、英雄之遇。辛弃疾一生分为四个时期:1、23岁(1162)以前在北方参加抗金战斗(磅礴豪放)2、24岁—42岁(1163—1181)南归初期上《美芹十论》、《九议》,之后在宋辗转任职。但终因主战不被重用,政治上屡遭打击,处境孤立。(苍凉沉郁)3、43岁—64岁(1182—1203)闲居江西上饶、铅山时期。(除53-55岁一度出任闽)(感叹个人失意)4、64岁-68岁(1203-1207)晚年再起,参与北伐二、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一)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二)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的作品(三)其它感事、抒怀、咏物、写情之作(一)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1、追忆当年战斗生活,抒发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热情《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愤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批判南宋偏安政策,表达对北方故国的怀念痛惜《贺新郎》、《念奴娇》、《摸鱼儿》《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题解:作于闲居瓢泉期间。作者空怀满腔抱负,却落得投闲置散,心情矛盾苦闷,感慨万千,写下此词。内容:上片忆旧,豪情万丈;下片言今,伤感无奈。写尽了词人一生的经历和悲愤,可作为一篇简括而形象的稼轩自传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题解:此词大约写于辛弃疾和陈亮用《贺新郎》词调唱和之后不久,即闲居信州时期。思想内容:通过对青年时期横戈跃马战斗生活的深情回忆,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梁启超评曰:“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艺术特点:全词结构章法奇特,打破一般作词以一片为一个段落的成规,从上片起句一气贯注到下片“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成为一个段落。下片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单成一段。对比强烈,鲜明地凸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题解:乾道八年(1172),辛出任滁州(今属安徽)知府,淳熙元年(1174)春,又改调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是他第四次来到建康,感慨万千,写下此词。思想内容:上片写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层层推进地抒发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下片下片连用三典,借历史人物抒写雄心壮志,并阐明自己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66岁,尚在镇江知府任上。之后不久,便又遭诬陷罢职,于同年初秋返回铅山瓢泉,结束一生的仕宦生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