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0.241胆汁酸的肠肝循环24.10.242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消化液,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二是作为排泄液,将体内某些代谢产物(胆红素、胆固醇)及经肝生物转化的非营养物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胆汁酸是脂类食物消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是机体内胆固醇代谢的最终产物。24.10.243胆汁酸的合成合成部位:肝细胞胞液和微粒体合成原料:胆固醇合成步骤24.10.244胆汁酸的分类按其结构分:1.游离胆汁酸(freebileacid):未与甘氨酸、牛磺酸等结合的胆汁酸,包括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少量石胆酸2.结合胆汁酸(conjugationbileacid):上述胆酸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的产物,包括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人胆汁酸以结合型为主)24.10.245按其来源分:1.初级胆汁酸:由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其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的产物。2.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管中受细菌作用生产的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在肝中生成的结合产物。24.10.246胆汁酸(bileacid)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bilesalts)。24.10.247初级胆汁酸的生成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这是肝清除胆固醇的主要方式。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变为初级胆汁酸的过程很复杂,需经羟化、加氢及侧链氧化断裂等多步反应才能完成,反应酶类主要分布于微粒体和胞液。胆固醇7α-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24.10.248次级胆汁酸的形成及肠肝循环进入肠道的初级胆汁酸在协助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后,在回肠和结肠上段细菌的作用下,结合胆汁酸水解释放出游离胆汁酸,并进而发生7-位脱羟基形成次级胆汁酸。即胆酸转变成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转变成石胆酸。排入肠道的胆汁酸(包括初级、次级、结合型与游离型)中95%以上被重吸收。其中以回肠部对结合型胆汁酸的主动重吸收为主,其余在肠道各部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摄取。在肝细胞内,游离胆汁酸被重新合成为结合胆汁酸,与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入小肠。这样形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未被重吸收的胆汁酸(主要为石胆酸)随粪便排出。24.10.24924.10.241024.10.2411胆汁酸肠肝循环的意义使有限的胆汁酸重复利用,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人体每天约进行6-12次肠肝循环,从肠道吸收的胆汁酸总量可达12-32g.由于肝每天合成胆汁酸的量仅0.4-0.6g,肝胆的胆汁酸池共约3-5g,即使全部倾入小肠也难满足饱餐后小肠内脂类乳化的需要。因此,肝肠循环可以弥补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若肠肝循环被破坏,如腹泻或回肠大部切除,则胆汁酸不能重复利用。此时,一方面影响脂类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胆汁中胆固醇含量相对增高,处于饱和状态,极易形成胆固醇结石。24.10.2412胆汁酸的功能1.充当乳化剂,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立体构型——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2.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胆汁中胆汁酸、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正常比值≥10︰124.10.2413胆红素的肠肝循环24.10.2414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这些化合物主要随胆汁排出体外。胆红素是人胆汁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24.10.2415各种胆色素之间的关系血红素血红素加氧酶胆绿素胆绿素还原酶胆红素还原胆素原氧化胆素24.10.2416(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1.来源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约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2.生成部位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过程生成的这种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freebilirubin),又称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indirectreactivebilirubin)、血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的性质分子中虽有2个酮/羟基、4个亚氨基和2个丙酸基,但它们易形成分子内的氢键,极性基团隐藏于分子内部,故难溶于水,不易经肾排出,但易通过细胞膜,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3.胆红素的转运运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