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水浒传》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学生对《水浒传》有一定了解,但并非全面的认识,尤其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题的把握,有一定的片面性;另外,同学们听说“少不读水浒”,不知何意。对此,我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重点感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欣赏其艺术魅力,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结合时代,客观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课前准备,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启发性,注重小组的交流、合作与探究,尊重个体认知体验,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作家施耐庵及其《水浒》的文学常识。2、把握《水浒》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能有声有色地讲解2-3个小故事。3、能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课外资源(网络或课外读物),搜集有关材料。2、通过个体阅读、概括,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把握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感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欣赏其艺术魅力。3、结合时代,客观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典名著的辉煌成就,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与热情。2.培养阅读积累和思考的习惯,学思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学重点:创设情境,把握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感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难点:结合时代,客观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明确正确的是非观念。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引领阅读,圈点笔记;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搭建舞台,展示交流;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一、指导预习1、课前阅读名著《水浒传》,观看电视剧《水浒传》,了解故事内容,做好复述准备。2、指导几个学生准备2——3个《水浒》中的故事。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每组分析其中一个经典人物,形成书面材料。4、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摘抄在笔记本上。二、布置指导学生唱歌请唱歌较好的学生(一个或几个)学唱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以备上课演唱。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课前准备的学生跟随音乐演唱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同时播放视频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片段。以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二、介绍作家作品学生先介绍,教师补充。(重点内容出示ppt)1、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江苏兴化人,原籍江苏。施耐庵约于元末明初至顺二年进士,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苏州写作《水浒传》。2、《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3、创作背景:《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是长期以来民间的集体创作和作家艺术加工的产物。故事大约发生在北宋年间。北宋徽宗时,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我国北方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水浒传》的创作素材,有关此次起义,史书皆有零星记载。起义声势浩大,但后来失败,义军因而有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此背景下,施耐庵罗贯中集其大成,在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再创作,终成长篇章回小说。三、走进作品《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一)整体感知人物形象1、自主学习与交流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概述自己喜欢的人物的故事情节,同组同学给予纠正或补充完善。2、“我讲《水浒》人物故事”活动在刚才的自主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可自由分组,教师整体调控,每组讲述一位英雄人物的故事。重点人物如宋江、无用、鲁达、武松、李逵等。3、人物绰号知多少?①学生发言,共享所知。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青面兽杨志、智多星吴用、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