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优秀读后感VIP免费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优秀读后感_第1页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优秀读后感_第2页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优秀读后感“现实把德国逼向了绝地--德国呼唤强人、呼唤铁腕,德国只能在极左和极右两者之间进行选择。谁能把德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谁就会成为大众拥戴的领导者。1930年9月14日是德国走向独裁的关键的一天,那天共有640万选民把他们的选票投给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领袖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成为帝国总理。你看,先天不足的德国式民主最终产下了一个怪胎,居然造就了专制独裁,这难道不是民主的悲剧吗。难道不是对西方战胜国遏制德国策略的一种讽刺吗。"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简直就像获得了重生。生活很快就得到了改善,老百姓不但有了吃的,就业率也几乎达到了100%。作为一个7岁的孩子,我当时最鲜明的记忆就是:肚子吃饱了,日子好过了,我们有希望了。”这种想法是朴素的,是反映了一般的民众思想的。至今很多人还在假设着——“如果希特勒能在1939年9月之前死去,他就会被作为德国历史上的伟人载入史册。这句话其实代表了很多老一辈德国人的想法。换句话说,如果希特勒在实现振兴德国经济、消除灾难性的失业、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夺回军事主权以及完成把奥地利、苏台德等地区纳入德国版图等一系列计划之后,在发动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对波兰的侵略行动之前能够寿终正寝,他留给德国历史的便只有可歌可泣的辉煌成就,而后来的战争灾难也就不会出现。”“一战”留给德国的是累累伤痕,积贫积弱。可谓是丧权辱国,当然这个恶果是自找的。反思一战的战胜国也确实太不厚道了,(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损失了1/8的领土、12%的人口、16%的煤炭产地和50%的钢铁基地,但在另一方面又规定了德国必须向战胜国总共支付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并以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和26%的出口收入来予以兑现。向一个国库已被战争掏空,资源被强制缩小的国家索取如此巨大的赔款,这无疑是在把它逼向绝路。这不仅不可能催生民主与和平,而且一定会孕育出欧洲新的动荡和灾难。客观地说,饥饿中的德国是谁给他们提供了面包,谁就可第1页共15页能得到拥护,谁能让德国振兴,谁就能获得被遵从,哪个人能让德国政治上扬眉吐气,谁就能够成为牵着国家的鼻子走向任何一个他想达到的目的地的人。希特勒做到了,于是整个德国这架机器就只好为战争所用,而且无怨无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8000万民众能够视“元首”为圣明,甘心情愿地为其死。就象书中描写的那样“人们经常可以看到30年代的德国民众向希特勒欢呼的场景。这些场景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集体疯狂的印象。随着和历史见证人的接触增多,我逐渐理解了当年的德国为什么会出现那山呼海啸般的激情宣泄了,那是一种由感激、信任与爱戴合成出来的极端崇拜和高度认同,那是一种被压抑14年的民族振兴渴望的释放,那是一种由衰败转向强盛、由屈辱转向骄傲的群体宣言。在这样一种大众氛围下,希特勒把德国引往任何一个方向都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了。”采访中那些和蔼可亲的老人,谁能够将他们与那些杀人魔鬼联系在一起,战争中600万犹太人被杀,350万苏军战俘死在了战俘营,过去我看过很多这方面的报道,那些无辜的士兵有的被当作了活体研究生生地被一点点地被折磨而死。甚至有的犹太少女活着的时候就在大腿部剌上美丽的纹身然后被生剥下皮肤随后被制成了台灯罩,在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里,那些年幼的孩子与妇女们一批批地被赶进毒气室进行集体宰杀。那场景听起来都觉得毛骨悚然。中国人对于德国战时的军人形象无例外地总是与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前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里面的强悍善战凶煞狰狞的戴着钢盔挎着手提式冲锋枪面无表情惨无人道的被群体固化的“鬼子”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本书告诉你造成这种给欧洲巨大灾难的责任不应该由这些具体的人去承担。他们亲历这场战争的普通人也一样是战争的受害者,如同中国的文革运动,那些几近疯狂的红卫兵对那些曾给为新中国建立过丰功伟绩的老革命揪斗残害,难道让他们来负责岂不是一个道理。他们那种过激的行为当时都是在一种捍卫一种信仰的驱使下做出的。而他们也是文革的受害者,该学习文化课时被阶级斗争路线充斥了一切,心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