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吸痰法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护理技术,是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讲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临床上主要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者。吸痰装置有中心负压装置(中心吸引器)、电动吸引器两种,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连接导管吸出痰液。吸痰法是一种侵入性操作,由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吸痰装置及病人自身等原因,常引起一些并发症,如:低氧血症、呼吸道粘膜损伤、感染、心律失常、肺不张等。一、低氧血症(一)发生原因1.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缺氧或低氧血症。2.吸痰是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3.吸痰时卷入气体量不足以及气道内注水易引起小气道阻塞和肺不张,导致低氧血症。4.吸痰操作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5.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吸痰时可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6.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外径过粗、置管过深等均可造成低氧血症。7.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二)临床表现根据缺氧程度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别。初期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强,脉率加快,血压升高,肢体协调动作差等;缺氧进一步加重时,表现为疲劳,精细动作失调,注意力减退,反应迟钝,思维紊乱似醉酒者;严重时,出现头痛、紫绀眼花、恶心、呕吐、耳鸣、全身发热,不能自主运动和说话,很快出现意识丧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抽搐、张口呼吸、甚至呼吸停止,继而心跳停止,临床死亡。(三)预防及处理1.吸痰管口径的选择要适当,使其既能够将痰液吸出,又不会阻塞气道。2.吸痰过程中患者若有咳嗽,可暂停操作,让患者将深部痰液咳出后再继续吸痰。3.刺激气管隆突处易引起患者的咳嗽反射,不宜反复刺激。4.吸痰不宜深入至支气管处,否则易堵塞呼吸道。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不宜使患者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一般应少于15秒。6.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可给予100%纯氧5分钟,以提高血氧浓度。7.尽量避免护士工作繁忙而未及时给患者吸痰导致的严重后果。8.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心律、动脉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9.已经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予面罩加压吸氧,酌情适时静注阿托品、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二、呼吸道粘膜损伤(一)发生原因1.吸痰管质量差,质地僵硬、粗糙、管径过大,容易损伤气管粘膜。2.操作不当、缺乏技巧,例如动作粗暴、插管次数过多、插管过深、用力过猛、吸引时间过长、负压过大等,均可致使粘膜损伤。3.固有鼻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如有炎症时充血肿胀,鼻腔更加狭窄,加上长时间吸入冷气(氧气),使鼻腔黏膜干燥,经鼻腔吸痰时易造成损伤。4.烦躁不安、不合作病人,由于头部难固定,在插吸痰管过程中,吸痰管的头部容易刮伤气管黏膜,造成黏膜损伤。5.呼吸道黏膜有炎症水肿及炎性渗出,黏膜相对脆弱,易受损。(二)临床表现气道黏膜受损可吸出血性痰;纤支镜检查可见受损处黏膜糜烂、充血肿胀、渗血甚至出血;口唇黏膜受损可见表皮的破溃,甚至出血。(三)预防及处理1.使用优质、前端钝圆有多个侧孔、后端有负压调节孔的吸痰管,吸引前先蘸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使其润滑。2.选择型号合适的吸痰管:成人一般选用12~14号吸痰管;婴幼儿多选用10号;新生儿常选用6~8号,如从鼻腔吸引尽量选用6号。有气管插管者,可选择外径小于1/2气管插管内径的吸痰管。3.吸痰管的插入长度:插入的长度为患者有咳嗽或恶心反应即可,有气管插管者,则超过气管插管1~2cm,避免插入过深损伤黏膜;插入时动作轻柔,特别是从鼻腔插入时,不可蛮插,不要用力过猛;禁止带负压插管;抽吸时,吸痰管必须旋转向外拉,严禁提插。4.每次吸痰的时间不宜超过15秒。若痰液一次未吸净,可暂停3~5分钟再次抽吸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痰液粘稠程度与痰量而定。5.每次吸痰前先将吸痰管放于无菌盐水中以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和吸引力是否适宜,以调节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