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湛仁:吴门名医吴怀棠先生及其学术思想一、吴先生传略家父吴怀棠,江苏省名老中医。名文棨,1917年7月出生于姑苏阊门石塔头,殁于2011年3月,享年95岁。幼时曾就读于周王庙弄培养小学,继至上海民立中学读书,高中毕业后,1934年师从苏州名医经绶章先生,1939年学成在金门香肠弄开业行医,精研岐黄之学,常怀割股之心,视病不分贫富,遣药重在效用,专攻伤寒温病,以至获效甚众,三五年后,已誉满阊胥,在当时“五洋帮”、“眼镜帮”、“苏北帮”中名气甚响,还和麺馆业建立了特约就诊关系。与同门师弟兄朱襄君沈养吾、沙星垣、奚凤霖、吕一平等共同创立“经氏学社”,一起探讨中医学术,交流临证经验,在苏州中医界有一定影响。解放前几年,西医在苏州发展甚快,由于“盘尼西林”、“雷米封”等西药较多使用,中医业务大受影响,父亲因在上海教会学校读了六年中学,英文基础扎实,在徐维达等有名西医的帮助下,自学了解剖学、生理学、近世内科学等西医知识,还学会了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但坚持西学中用,救人为先。解放初期,曾到邮电局筹建职工医务所,由于这一经历,为日后投入中西结合教学工作打好了功底。由于热爱中医,二年后又自行开业,并收金士璋、徐文华、许祖浩、曹福英、吴定娟五位门人,家中一时书声朗朗。当时正在开展合作化运动,为响应号召,与同道金绍文(儿科名家)、施和生(推拿科名家)、朱筱良(外科名家)等在西中市创办中市联合诊所,业务非常兴旺。1956年12月奉调参加中医教学工作,曾任苏州中西医结合讲师团讲师,后又任苏州市卫生局教学办公室主任、苏州中医专科学校教务科长、苏州市中医医院科教研办公室主任,期间还兼任苏州市中药固有成方配本整理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中医中药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中医学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中医协会副主任、苏州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从事中医教学工作的十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由于当时缺少中医教材,有的都为刻写的油印本,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大都从临床医师中抽调而来。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他常为编写教学讲义至夤夜,常为教学进程而无眠。为筹划中医专校图书馆,拓宽教师和学生的思路,抓好中医经典教学,体现苏州中医传统特色,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据说他用两万元一并购买全市各新旧书店所存的中医古籍近万册,其中不泛中医善本、孤本、抄本。现仍藏于苏州市中医医院图书馆,价值连城,可谓镇院之宝。国内中医医院拥有如此丰富的中医古籍,确属凤毛麟角,亦为当前筹建《吴门医派研究院》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1956年至1966年,全市连续开办三期中医学徒班,近百余人,学成后充实中医临床各科,使后继有人。市中医医院、各区医院,乃至联合诊所、厂矿卫生所都分配到学徒班毕业的中医人员。1958年苏州中医专校开办后,招收苏州专区各地学员近二百人,由于大跃进后连续遭遇自然灾害,该校在1960年“下马风”中被停办学员亦均遣散,有的改行,但也有相当一个部分继续想方设法学习中医,成为中医临床医师。这种中医培养方法为苏州独有,中医功底扎实,鲜有改行者,可谓杏林春晖,橘井秋硕,桃李遍于江南。其中姣姣者,如金士璋、徐文华、费国瑾、何焕荣、龚正丰、杨大祥等一批均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有的还享受国务院特贴。1966年夏,文革开始,苏州中医教学工作受到冲击,原拟开办的中医学徒第四班的计划被取消,父亲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屡遭批斗。1969年冬,被宣布解放。他响应“六·二六”号召,同中医院一大批医务人员下放到苏州地区农村,为贫下中农服务,市中医医院也被改为“东风医院”。父亲被安排到太仓陆渡公社卫生院中医科工作。至1975年,一直在农村第一线从事中医临床服务,深受当地民众欢迎。1976年,苏州地区人民医院复业,萧伯宣仍任院长,苏州地区卫生局将父亲与其一起下放的著名中医沈养吾、尤怀玉、王寿康、杨寿元以及金士璋、费国瑾、周平、唐爱梅、严莲芳等先后调入地区医院,使其中医科力量大增,仅次于市中医医院,业务十分兴旺,每天门诊量达三百余号,还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病房。父亲曾任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