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近年高考题汇集一、选择题1.(2014上海卷)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2014海南卷)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4海南卷)“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蹉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14海南卷)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构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区别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4北京卷)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2014广西卷)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2014山东卷)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该由质子和种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8.(2014江苏卷)“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9.(2014江苏卷)“沙画瓶”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列”等“沙画第1页共9页瓶”,受到极大的欢迎。材料表明()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