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深度报告:价值创造与趋势展望一、初识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可容忍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自身整体表内外资产和负债,进行统一计划、运作、管控的过程,以及前瞻性的选择业务决策的管理体系。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由管理架构、方法与工具、多维度报告这三部分组成。管理架构商业银行大多是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设计标准,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治理架构,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衡机制。结合商业银行整体治理架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中应该明确制定资产负债的战略、偏好、目标、组织、政策、流程、规划。战略和偏好要与全行经营战略目标协调一致,通过创建指标体系库,制定指标阈值,规范资产负债管理偏好。资产负债建设目标是银行整体工作目标在资产负债管理环节的细节体现。组织、政策和流程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最主要价值是确保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结果要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更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和外部竞争环境、监管环境,制定资产负债管理的详细规划,规划是建立资产负债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导航图。方法与工具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由流动性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管理、资本管理和压力测试工具组成,这部分是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核心精华。流动性管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银监会借鉴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标准,2014年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FSR)标准等。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分析资产与负债的错配,流动性管理能够实现对所有资产和所有负债的到期期限错配及其缺口分析。通过流动性管理,分析资金来源和投向的集中度、分散度,对银行流动性存量和流量统一管控,分析静态及其调整流动性缺口、动态流动性缺口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流动性多维度限额和压力测试管理。例如,制定每日最大累计现金净流出限额,并出具大额资金提供者报告,为流动性压力测试和流动性应急预案提供有效支撑。利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商业银行实际业务操作中,分为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两个部分,大多数商业银行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归属资产负债管理,将交易账户利率风险归属市场风险管理,本文所指是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资产负债管理中对利率风险从两个角度进行管理,会计角度和经济价值角度,如下图1所示。会计角度主要是对利润表的分析,侧重于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引起的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短期影响;而经济价值角度则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关注由于利率的变化引起的对银行净现值的长期影响。两种角度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工具不相同,对决策层的借鉴作用有所区别。汇率风险管理。通过汇率风险管理,使用汇率风险量化工具和模型分析汇率风险敞口、动态模拟分析和策略组合分析等。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外币资本金管理、结售汇敞口管理和外币资产敞口管理等。另外,可以引入多维度限额和压力测试工具,全面管理汇率风险。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以下简称FTP)是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在实践中,需要圈定定价范围,制定定价单元,选择定价方法,开发定价模型,绘制内部收益率曲线等工作。FTP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能够在账户级计算出资金转移价格,使每一笔资产端业务有成本,每一笔负债端业务有收入,使每一笔银行业务都具备内部资金成本属性。资金转移定价有效的统一绩效口径,将市场风险集中到司库统一管理,为产品定价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资本管理。资本管理是评估资本需求后,对当前和未来资本需求进行分析,清晰明确银行各时间段内资本需求、预计资本支出、目标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大多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实践中,分为实物资本和经济资本两个口径管理。实物资本管理对象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多以现金和变现能力很强的证券形式存在。经济资本是为抵御各项资产业务风险需要的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