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和农药传导生物学一般来说,农药的使用是围绕植物进行的。同样,农药生物的活性表达与其在植物体上的行为密不可分。从“农药传导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农药都会在植物体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收和传导作用,绝对的非传导作用的品种几乎不存在,只是它们因植物的种类、吸收部位、植物生长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据农药传导的形式将其大致区分为局部传导、向上传导和双向传导 3 种类型。其中,局部传导主要是指药剂在同一叶片范围内的传导,包括从叶尖到叶柄和从叶的正面到背面或方向相反的传导,即所谓广义的传导。向上和双向的传导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系统性)的传导,也可以称为狭义的传导。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所谓的双向传导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依然是以向上传导为主。一般来说农药在植物体上的传导是一个涉及化合物、植物以及使用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命题,传导的形式不仅影响其生物活性的表达,而且对其作用的范围及其使用技术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地理解农药传导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科学地理解农药的作用方式及其使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提出“农药传导生物学”的概念,以期完整地阐明农药传导与植物解剖学及其生理学的关系,强调化合物传导的相对性和可变性。据此,“农药传导生物学”的概念可界定为“研究农药的传导方式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被吸收部位、植物解剖学结构和营养输导与分布规律以及药剂使用技术等的关系的科学”。1 农药的吸收与传导生物学1.1 植物叶片对药剂的吸收及其传导生物学植物叶片表面包着角质层,它是表皮细胞合成并沉积于细胞壁外的脂类物质。角质层由无定形的角质基质组成。其中还有联结的片层与纤丝,而纤丝则由分离的网状多糖组成。不同种植物的角质层构造与厚度变化很大,而脂类则是其主要成分。角质层中还有供极性物质通过的亲水小孔,主动吸收的外质连丝以及分布在叶表面的气孔。农药通过角质层是一种扩散过程,然后从角质层解吸进入含水非原质体与细胞壁内。有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的叶片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差异较大(31.9~71.8mN/m),这种差异无疑影响了药剂在叶片表面的附着和随后的扩散过程。如棉花的叶片容易受杀虫双的药害,很可能与其叶片的亲水性有关。对植物整体和离体表皮大量的研究证明,农药进入植物的叶片存在亲脂性和亲水性两条途径。亲脂性的药剂通过植物表皮的运动可被看成是使用吸附和扩散膜的模型。随着化合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