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江阴市要塞中学陈少华【知识体系】一、辽的建立和宋辽关系1、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A起源:B生活方式及其变化:(2)契丹建国:A条件:B时间:C建立者:D都城:E创制文字:(3)政权的影响:(4)政治制度:蕃汉分治A背景:B目的:C内容:D特点:E实质:2、宋辽关系:(1)战争:宋太宗北伐A目的:B经过:C结果:D影响:(2)和议:澶渊之盟(1004年)A背景:B内容:C影响:D评价:积极——消极——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关系1、西夏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A起源:B生活方式:(2)西夏建国:A时间:B建立者:C都城:(3)政治制度:A吸收汉制:B保留旧俗:2、宋夏关系:(1)战争:(2)和议:A内容:B评价:【重点难点】1、评蕃汉分治。2、如何认识辽宋、夏宋之间的和议?3、契丹、党项族的封建化进程比较。【知识联系】1、辽、西夏的建立和政治结构有何共同之处?在与北宋的和战方面又有何类似之处和区别?你怎样看待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2、归纳耶律阿保机的活动。(提示:从统一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建立政权、发展势力四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唐朝末年许多中原地区人民来到契丹境内,主要是因为A、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混乱B、契丹势力不断扩大C、契丹人希望学习汉族先进经验D、汉族人要帮助契丹人向封建制过渡2、“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里指的是哪一个与北宋并存政权的疆域A、辽B、西夏C、金D、大理3、夏宋关系叙述正确的是①夏宋之间曾经连年发生战争②宋对夏采用支付钱物的办法取得边境相对安定③在对夏战争中被打败,以议和的方式缓解矛盾④在宋夏边境设榷场互通贸易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②④4、下列有关辽朝中央南面官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蕃汉分治”原则而设置B、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C、统治汉人和渤海人D、权力与北面官平等5、耶律阿保机与元昊的共同之处有①建立政权②统一各部③采用汉制④创制文字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6、辽、宋、夏并立时期,契丹族发展的历史,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实际上是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内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7、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A、契丹内部阶级矛盾尖锐B、国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汉族与契丹官僚矛盾突出D、中原地区的制度更加先进8、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求和言的停战愿望B、北宋输送的岁币C、双方确立的政治关系D、和议产生的影响9北宋时的商人经常将南方的粮食、茶叶长途贩运到北方的辽和西夏,其积极影响是①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②缓和了宋辽、宋夏之间的矛盾③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④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⑤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⑤10、宋朝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戌”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B、澶渊之盟后C、宋金和议前D、宋金和议后11、下列关于宋辽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缔结盟约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政治上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C、经济上宋辽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D、北宋以给辽“岁币”求得苟安,是丧权辱国的盟约12、10至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比较,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C、内地与边境地区经济交流频繁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泡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辽史》卷32,《营卫志中》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专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