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古代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在我国是人民的教育),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德育中心、智育中心等教育观)。具体地说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人们需要思考教育活动“是什么”“为了什么”“怎样开展教育活动”。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指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它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受环境及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政府、教育部门应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PAGE\*MERGEFORMAT1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至少可分为8种。(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3.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从纵向看,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教育(幼儿、小学••);从横向看,涉及普通、职业等教育,在外延上甚至超越学校教育范围,贯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