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咽反流疾病诊断方法的新进展王颖怡综述;陈文勇审校摘要:喉咽反流(laryngopharygealreflux,LPR)是指胃内容物向上反流至上呼吸消化道,导致一系列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声音嘶哑、消化不良、吞咽困难、喉咽部异物感、哮喘等的疾病。有文献显示,耳鼻喉科就诊患者中有10%患有咽喉反流。本文主要就喉咽反流诊断方法的新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关键词:喉咽反流;胃食管反流;诊断胃食管返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指胃及十二指肠的内容物返流至食道、口腔、肺以致产生一系列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而喉咽反流(laryngopharygealreflux,LPR),1968年由Delahunty等首次提出,是指胃内容物向上反流至上呼吸消化道,导致一系列食管外症状,例如慢性咳嗽、声音嘶哑、消化不良、吞咽困难、喉咽部异物感、哮喘。喉咽反流很普遍,据文献报道,耳鼻喉科就诊患者中有10%患有咽喉反流1。目前,因其症状不典型与喉镜下指征不明显,喉咽反流的诊断方法尚存在争议。本文就喉咽反流疾病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如下:1.喉咽反流的诊断1.1根据症状、体征表现诊断咽喉反流刺激损伤咽部黏膜并引起对应的症状,常与胃食管反流并存。ImanRamzy等2通过RSI,RFS,喉镜等对胃食管反流的55名病人进行评估,发现喉咽反流者占胃食管反流患者的29.1%。因喉咽反流与胃食管反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不同,故目前普遍认为喉咽反流与胃食管反流是两个不同的整体(表1)。鉴别对象喉咽反流胃食管反流发病机制上食道括约肌功能障碍下食道括约肌功能障碍反流路径异常次数的反流通过试管下端括约肌进入食管反流通过上端括约肌,经喉的背侧进入喉腔和咽部症状声嘶、发声困难、清嗓、咽喉痛、咽异物感、持续清嗓、咳嗽、哮喘等,晨起症状尤为明显嗳气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夜间症状明显体征喉、咽弥漫性充血,披裂、后联合区、声带的水肿、充血,咽喉溃疡或肉芽肿等食管弥漫性充血、水肿、溃疡等发生时间及体位白天站立或坐位夜间仰卧位由于喉咽反流缺乏典型症状和喉镜下典型体征,造成了诊断上的困难。喉咽反流可以出现声嘶、清嗓、咽痛、咽异物感、发声困难等症状,晨起症状尤为明显。Belafsky等34在分别在2001、2002年提出的反流体征评分表(RFS,Refluxfindingscore)和返流症状指数(RSI,Refluxsymptomindex)分别对症状及内镜下反流相关部位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并建议把RFS>7和RSI>13作为异常,这有助于诊断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估。RSI可调查患者过往1个月内所见症状,包括声嘶,清嗓,喉部分泌物或鼻涕倒流,吞咽困难,进食后或平卧出现咳嗽,长期咳嗽,呼吸困难,咽异物感,反酸烧心或消化不良等9个症状。RFS包括声门下水肿,喉室消失,杓间区红斑或充血,声带水肿,弥漫性喉水肿,后联合增生,肉芽肿或颗粒状,喉内黏液等体征。显而易见,喉咽反流的病理机制与胃食管反流疾病不同。RSI和RFS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史。同时,也帮助我们记录症状的改变和疗效。通过国内学者华杜鹃等5的研究显示RFS与RSl量表与24h双探针pH监测诊断LPRD一致性较好。在研究中,他们对84例LPRD患者进行RSI、RFS评估、24h双探针pH值监测和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显示84例患者的喉内镜下以杓区水肿/红斑最常见(86.90%),其次为喉内黏稠性分泌物(64.29%)、后连和黏膜肥厚(42.86%);RFS评分与24h双探针pH值监测诊断的一致性为67.09%(53/79);RFS评分与RSI评分呈正相关。但亦有学者认为通过RFS进行诊断有局限性,如ErenE等人6认为,喉镜检查评分者间的个体差异是混淆喉咽反流诊断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假声带沟、喉室阻塞(ventricularobliteration?)、弥漫性喉水肿、喉后肥大、中度喉部红斑/充血等症状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较低,这提示通过喉镜检查来诊断喉咽反流并非十分可靠,评分者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喉咽反流的误诊。另外,MarieE.Jetté等人7在一项研究中纳入了健康,未接受治疗的志愿者142人,均行MII/pH、RFS评分,发现RFS缺乏跨-内信度(inter‐raterreliability)。他认为RFS不能针对受试者出现的反流,可以解释为由于炎症引起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