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CT诊断概述CT应作为急性脑出血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CT可以明确诊断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MRI对于血肿的分期较CT更敏感、明确。概述概述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和脑室内出血,可由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其中动脉破裂最为常见。概述概述按原因分为:损伤性脑出血----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特殊部位血肿)概述分类非损伤性脑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出血性脑梗死、动脉瘤破裂、恶性肿瘤、颅内肿瘤出血、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炎症性疾病和血管炎、血恶液质和凝血障碍、其他)概述损伤性脑出血损伤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多由外伤引起,头皮软组织伤、颅骨损伤和脑实质损伤常合并发生。概述分类概述损伤性脑出血概述分类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常与脑挫裂伤并存概述硬膜外血肿:男,46岁,外伤分类影像特点典型CT表现:在颅骨内板下方有双凸形或硬膜外血肿梭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40HU-100HU;少数血肿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骨窗位常可显示骨折。此外,血肿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概述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男,59岁,外伤分类影像特点急性血肿在颅骨内与大脑表面之间呈弧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60~80H。可伴脑挫裂伤和/或脑内血肿。亚急性血肿CT扫描,血肿形态与急性者相同,只是呈混杂密度影,即在高密度影内杂以低密度影或正常密度影,或血肿上份为血浆与渗出液的低密度影,而下份为凝血块的高密度影。慢性血肿时,血肿在CT上呈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低密度影、混杂密度影、等密度影、微高密度影或极高密度影(血肿壁有钙盐沉着,甚至钙化灶),同时有占位性变化。增强扫描时,有明显强化。概述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男,66岁,外伤分类影像特点0天概述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男,66岁,外伤分类影像特点12天后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男,50岁,外伤分类影像特点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概述病例:男,58岁,外伤分类影像特点2017.07.1717:12概述病例:男,58岁,外伤分类影像特点意识障碍加重2017.07.1721:00概述病例:男,58岁,外伤分类影像特点意识障碍加重2017.07.1808:32概述分类影像特点颅内血肿是急性脑损伤中常见且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瘤症状所需时间,将其分为三型:72小时以内者为急性型,3日以后到3周以内为亚急性型,超过3周为慢性型。小结小结CT扫描不仅可以直接显示血肿大小和部位,还可以了解脑室受压和中线结构移位的程度及并存的脑挫裂伤、脑水肿等情况,应及早应用于疑有颅内血肿患者的检查。硬脑膜外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急性或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CT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影,多伴有脑挫裂伤和脑受压;脑内血肿表现为脑挫裂伤区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概述非损伤性脑出血非损伤性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概述分类概述脑出血的分期超急性期:几分钟以内急性期:48小时内(2天)亚急性期:3天---3周亚急性早期:3-5天亚急性中期:6-10天亚急性晚期:10天-3周慢性期:出血3周后慢性期早期:3周-30天慢性期晚期:超过30天概述分类分期CT表现:稍高(55-60HU)高(3-4小时最高)(90HU)密度逐渐减低(周边向中间的顺序)19天左右,等密度低密度概述高血压性脑出血,男,66岁,突发意识障碍概述分类分期急性期(48h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