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减少症11病例介绍病例介绍2讨论讨论33总结总结主要内容定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由于周围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ANC)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绝对值随年龄而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9/L,早产儿为6×109/L,生后1~2个月低限为2.5×109/L,至1周岁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值直至成人期皆为正常低限。成人及儿童的ANC低于1.5×109/L,生后2周至1岁的婴儿ANC低于1×109/L时,即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ANC低于0.5×109/L时即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生成、分布和死亡1.生成:原粒---早幼粒---中性中幼粒---中性晚幼粒---中性杆状核----多形核细胞(成熟型中性粒细胞)(共约8~14天)生成速率:(0.85~1.6)*109/kg.d2.分布•血液中性粒细胞总池(TBNP)循环池(CP)边缘池(MP)黏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三种形态正常状态(静息状态)准活化状态(中间态)活化状态2.分布黏附作用:Mac-1、LFA-1、P150/95(整联蛋白家族)参与,N黏附到血管内皮细胞上定位,否则高速循环运行的N无法穿过血管壁游离到组织趋化作用:1.感染源产生的趋化因子2.吞噬细胞与炎症介质接触N向感染源或组织后释放的趋化因子损伤部位集结3.免疫系统其他组分3.死亡老化的中性粒细胞典型的死亡方式是凋亡,并随即被巨噬细胞清除掉发病机制•(1)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遗传性粒系造血干细胞的缺陷或造血调节障碍:见于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伴免疫球蛋白异常及骨髓造血组织被破坏。发病机制•(2)中性粒细胞无效增生和成熟、释放障碍见于营养物质缺乏、代谢紊乱相关性粒细胞减少,如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时,粒细胞无效造血。由于造血异常,早期幼稚中性粒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成熟受阻,幼稚的粒细胞在骨髓内提前破坏,即无效造血,使骨髓成熟池和贮存池缩小,使释放入血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释放障碍,见于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机制•(3)中性粒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或消耗过多多次输血、某些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使机体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和凝集素,通过免疫反应而破坏中性粒细胞。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大量逸出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导致外周血粒细胞丧失、消耗过多。脾明显肿大,中性粒细胞分布在脾窦数量增多且被滞留破坏,致脾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加.发病机制•(4)粒细胞分布异常疟疾、病毒感染、细菌内毒素等均可使循环池中的中性粒细胞转移到边缘池,附着于血管壁,使循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分布异常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转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一般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两类。也可根据粒细胞生成减少、无效增殖、破坏过多、复合因素以及假性粒细胞减少等分成五大类。一般而言,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原发性少见病因•(1)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病因•(2)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化学品,如铅、苯、汞等;药物,如抗癌药、氯霉素、止痛药、镇静药、抗甲状腺药、磺胺类药物引等引起某些敏感患者粒细胞减少等。病因•(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贫血等。病因•(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纯粒细胞再生障碍等。病因各种自身免疫病偶尔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自身抗体损伤中性粒细使中性粒细胞在胞分化各阶段血液或脾脏破坏生成减少病因•(5)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疟疾、慢性溶血性贫血、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原发性脾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病因•(6)遗传因素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即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慢性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期慢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伴发的粒细胞减少症、胰腺功能不全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网状组织生成不良等。病因•(7)其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