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蜗器前庭蜗器前庭蜗器(耳)外耳、中耳—收集与传导声波前庭蜗器内耳—(1)接受位觉刺激[前庭器](2)接受声波刺激[蜗器]一、耳廓耳廓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外被皮肤构成,皮下组织少,但血管、神经丰富。耳廓下部向下垂的柔软部分称耳垂,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是临床采血的常用部位。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第一节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二、外耳道外耳道为一“S”形弯曲管道,全长约2.5㎝。其外1/3为软骨部(与耳廓软骨相连续),内2/3为骨部,位于颞骨内。耵聍腺的分泌物称耵聍,对皮肤有保护作用。三、鼓膜三、鼓膜位置:外耳道底与鼓室之间,呈向前外倾斜位。与外耳道底成45度夹角。形态:为椭圆形半透明的薄膜,形似漏斗,中央为鼓膜脐,前下方有光锥。松弛部:上1/4,薄而松弛。紧张部:下3/4,坚实紧张。分部第二节中耳第二节中耳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三部分,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部分。一、鼓室一、鼓室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迷路壁)之间,有六个壁:(1)上壁:盖壁——薄骨板与颅中窝相隔。(2)下壁:颈静脉壁——薄骨板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隔(3)前壁:颈动脉壁——颈动脉管后壁(4)后壁:乳突壁——通过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5)外侧壁:鼓膜壁(6)内侧壁:迷路壁22、鼓室内容物、鼓室内容物————33块听小骨块听小骨外侧—内侧:锤骨、砧骨、镫骨借关节形成听骨链。●锤骨柄——附着鼓膜内面●镫骨底——封闭前庭窗传导和调节声波锤骨砧骨镫骨二、咽鼓管二、咽鼓管1.概念:连接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1)咽鼓管咽口——鼻咽部的侧壁(2)咽鼓管鼓室口——鼓室的前壁2.分部:前内2/3软骨部和后外1/3骨部3.作用:是使鼓室内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4.婴幼儿咽鼓管(1)特点:短而宽,近似水平位。(2)临床意义: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乳突窦是鼓室后上方的较大空隙,向前开口于鼓室,向后与乳突小房相通。乳突小房腔内覆盖粘膜与乳突窦、鼓室粘膜相延续,中耳炎乳突炎。第三节内耳第三节内耳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鼓室内侧壁与内耳道底之间,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因其构造复杂,又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迷路:为颞骨岩部骨密质围成的不规则腔隙。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为密闭的膜性管腔或囊。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有外淋巴,膜迷路内有内淋巴,内、外淋巴不相通。骨迷路膜迷路外淋巴内淋巴一、骨迷路•耳蜗•前庭•骨半规管前庭耳蜗骨半规管前庭耳蜗二、膜迷路•蜗管•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蜗管膜半规管(一)膜半规膜壶腹壶腹嵴:膜壶腹壁的内面呈嵴状的隆起,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产生运动觉。膜壶腹二、椭圆囊和球囊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分别位于椭圆囊和球囊壁内面的斑块状的隆起,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引起的刺激。椭圆囊球囊连合管椭圆球囊管内淋巴囊三、蜗管蜗管螺旋器:又称Corti器,蜗管螺旋膜的上面,突向内腔的隆起,随蜗管延伸成螺旋形。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刺激。螺旋器前庭膜螺旋膜声波的传导1、空气传导声波蜗神经声波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中枢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中枢在临床工作中,常用音叉检查患者气传导和骨传导的情况,帮助诊断听觉障碍的病变部位和性质。传音性耳聋:外耳道或中耳发生病变,气传导途径受损,引起听力障碍,为传音性耳聋。此时,骨传导途径相对增强,可使用助听器通过骨传导来补偿听力。感音性耳聋:耳蜗发生病变,所引起的听力障碍,此时,气传导和骨传导均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