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的实验方案一、问题的提出所谓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下意识的重复同一动作所致,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地练习达到的。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通过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不良的习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良好习惯是人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良好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强,渴望于在对社会的认识中完成自己的世界观,引导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旦具备了良好习惯,不仅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延续,有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也将使青少年本人受益终生。无数的事业成功者和伟人的人生履历都昭示了这一朴素的真理。习惯教育对青少年身心的发展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一些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强调习惯教育,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习惯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范畴的内容,而且也包含着智育、体育诸方面的内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联系的。所以不应把习惯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上去认识。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很大,模仿性和记忆性都很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对获得知识的兴趣浓厚。这正是逐步养成各种习惯的重要时期和最佳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可以产生迁移的作用。如:有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的形成,高尚情感的培养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迁移促进作用。并能迁移到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成为一个时时处处比较自觉、办事细致认真、热爱集体、关心他1人、遵守社会公德、讲究精神文明的人。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卫生面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总之,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培养生活习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广大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在整体上有了质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儿童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尤其是我们学校地处城郊地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管理较差,学生日常卫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家长大部分是外地务工人员,或者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所以,体现在学生身上问题就比较多。例如我校低年级学生个人卫生总是很差,常年不洗澡,不定期更换衣裤,孩子自己洗脸,经常是洗了脸,不洗脖子,不剪指甲,不洗头。到校仪表不整。中高年学生学习卫生习惯较差,书不包书皮,刚开学没几天书本就弄脏掉页,书包,书桌内杂乱无章。还有乱丢纸屑,不爱护环境卫生等不良习惯,中午吃饭也不洗手,不带四带(抹布、手绢、水杯、餐具)这些习惯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这些不良习惯也给学校日常生活环境管理带来不利因素。另外,因为一些家庭条件稍好一些的孩子,从小生长在蜜罐里,接受的完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