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很大,剩余数量高达1.7亿之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的总体状况(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根据各地统计,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比2000年增加267万人,增长0.6%,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从性别上看,男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7%,女劳动力为48.3%;分行业看,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4.5%,第二产业的占11%,其中工业为7.4%,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4.5%。分地区看,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的省份集中在直辖市、江浙及沿海地区,比重低的分布在边远地区。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比重达到35%以上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比重在20%以下的有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中18—30岁人员比重最高。各年龄组的构成为:18岁以下的比重为5.2%,18—30岁的比重为27.6%,30—40岁的比重为25.6%,40—50岁的比重为24.9%,50岁以上的比重为16.7%。受教育程度情况是: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为31.1%,初中程度的为49.3%,高中程度的为9.7%,中专程度的为2.0%,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5%。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与特征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见说明)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18.6%;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4.54%,当年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增减相抵,2001年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14%,比2000年下降4.6个百分点。据此推算2001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为8961万人,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514万人。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2000年一些大的国债项目及其他工程较多,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于常年,转移比例由1999年的6.4%增加到8.3%。二是今年返回比例大幅度提高,由2000年的0.55%增加到1.4%,增加了0.85个百分点。据安徽省反映,由于工作难找,再加上收入不稳定,拖欠工资情况严重,去年转移的部分农村劳动力只得返乡务农。另外,陕西、广西等一些大省反映,去年有些铁路、水利等大工程竣工,村村通路、茅草房改造、地头水柜建设等各种基础设施大会战基本告一段落,使得打工返回人数明显增多。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特征之一: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2001年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5%以上的有:江西、福建、重庆、四川、湖南、安徽、广西和宁夏。转移比重较低的省份有:新疆、海南、吉林、云南和黑龙江。特征之二:向建制镇和各级城市转移的热度开始降温。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向省会城市的占18.5%,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转向地级市的占17.7%,下降2.4个百分点;转移到县城的占14.9%,下降3.1个百分点;转移到建制镇的比重为8.7%,下降11.3个百分点;转移到非农行业的比重为40%,上升17.1个百分点。当年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只有9.2%,比上年又减少4.5个百分点。特征之三: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从转移的行业看,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到异地务农的比重有所上升。转移到工业的比例为36.5%,上升0.9个百分点;转移到建筑业的为13.3%,下降4.7个百分点;转移到第三产业的为44.6%,上升1.2个百分点;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为5.5%,上升了2.5个百分点。特征之四:东部地区仍是转移热点。在2001年转向省外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向东部地区的比重为84.2%,转向中部地区的比重为7.7%,转向西部地区的比重为8.1%。特征之五:在省内转移就业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