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自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不管是军队还是传统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民营企业对于军民融合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许多地区还涌现出以军民融合为方向的产业园、联盟、基金,有力推动了军民融合发展,军企与民企的相互融合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军民融合对于我国国防工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和军事装备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样也存一些问题亟待求解。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重视融合的难点日前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著名军事、军控专家徐光裕少将,徐将军首先对记者谈到,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大环境比较有利,对于促?M我国军工领域进步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都很大。因为,虽然军事领域对于军工生产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但在很多基础性军工产品制造方面与民用是相通的,提倡军民融合,就能把军工技术研发基础面大大拓宽、军工生产制造空间更为扩大,民用为军,军用为民,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很不得了的,近年来我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民间真是藏龙卧虎,科技人才太多了,他们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技术和睿智,如果把‘民参军’的通道打通,无军事工业就可从民间获取大量营养。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在军民两用方面都有很成功的案例,如美国的洛克希德公司,就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企业,它自己的大系统中就有广泛的军民融合项目,不少出名的军事装备和民用产品都出自这家企业。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徐将军说。针对我国军民融合的难点主要在哪里,又应当如何加以解决完善的问题,徐将军谈到,这方面的难点首先来自于军方,由于保密制度非常严格,部队怕把很多尖端的技术和先进的知识产权泄露到外面,国外的对手也无时无刻不在猎取我方的军事技术,这种防范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过去我们的机制是军工与民用工业泾渭分明,地方的企业很难进入军工领域服务,就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但这也对后来的军民融合产生了障碍,现在民间企业服务于军工需要跨过很多很高的门槛。其次是利益链的问题,每年国家要往军工领域投入很大资金,军工企业多少也担心民营企业会分走自己的利益蛋糕,不大愿意看到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参与竞争。然而现在的形势不同了,民企进军军工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军民融合,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无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同时,近年来我国促进军民融合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接连出台,这就从组织机制和法律上对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给予了最为有力的保障。军民融合要出成效,必须要考虑到我国国情,对于相关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此,徐将军谈到,中央成立了军民融合委员会后,同样采取了很多措施将杂七杂八的军民融合单位进行了整顿,创建了新的正规化常态化机制,为军民融合出成绩出成效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何进一步开拓军民融合更广阔的天地,让地方的产品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军队所用,并实现军民产品产业双向流通,是今后一个阶段的看点。前一阶段,社会对于军民融合存在一定认识偏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怎么融、谁主导、融什么等的认识不一致,部分地方工信部门表示,推动军民融合主要基于上级部门指示,自身尚无明确发展思路;一些地方国防科工系统反映,一无资金二无政策三无手段,导致推动工作难度很大;大部分地方领导在谈及军民融合时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只有国防科工办等少数部门认为应以保军为首责。由于多数从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角度考量,未站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局去谋划,导致行动上难以形成合力。无很多地方将军民融合视为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纷纷搞产业园区、上项目。一些省未切实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军民融合产业基础条件,大量集中认定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区,片面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业链关联度小、平台功能不全、配套不够、模式创新不足,导致军民融合互动效应难以形成,并不同程度地出现“同质化”“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