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调查和反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作者:朱德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变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把教学重心落到学生身上是最重要的。对老师来说,要始终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及时调整,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于是,在开学初,我让八年级学生每人写一篇自己上一学年学习地理的总结,好的不好的地方都可以写,但必须写明学得好或学不好的原因。看了之后,感悟颇多,感觉收获不小,不但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问题,也使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找到了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帮助,现总结如下: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我们农村中学,一些学生受家长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地理不重要,把地理划为副科,中考又不考,认为地理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玩,不以为然,搞得老师也没劲头,感觉自己的热情没有得到回应,课下就不用说了。我想可能是我的工作没做好,没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所以,下一届七年级一入学,开学第一节课我就给学生讲解分析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说明学习地理不单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他们以后的发展,对他们终身有用。我还给他们举了一个实例: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私立学校代课,学校为了减少开支,没有配地理教师,没开地理课。会考前安排其他科老师念念课本,让学生勾勾画画,背背。一年后,一些学生凭借语数外成绩优秀,考入了重点中学,但他们都反映进了高1中,地理课听不懂,高考又要考地理,他们非常着急,但为时已晚。学生听后表示惋惜,决心以后要好好学习地理课。很好地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为端正学习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新课程也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地理,侧重于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我们就要把这种理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给地理以足够的重视。二是学生学习兴趣问题。一部分学生反映,对地理没兴趣,不想学,在众多的学科中,地理没有一席之地。时间全被其他学科占用了,用来学习地理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学过的内容记不住。再简单的知识,即使上课时老师讲过很多遍,但一考试还是不会。我分析其中老师的原因多些,可能在刚上这门课时,没有把地理全面介绍给学生,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在上本学期第一节课时,就全面准确地向学生介绍了地理这门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和看到的地理现象,例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阴晴雨雪的变化,唤起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离我们并不遥远,地理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并且告诉他们,世界大的很呢,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激起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多联系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落实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敏锐性。三是学习方法问题。一部分学生反映自己也听了,笔记也记了,但一到考试就又忘了。这些学生也学了,但学习效果不好,学过的东西记不牢,这就应该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单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2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给他们总结了几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逐步传授给他们。除了常规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方法外,我还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课堂上听课时,要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构筑更大的知识结构。例如学到印度的气候时,就联系到亚洲的气候特点之典型的季风气候,《世界的降水》之世界的雨极——齐拉朋齐;学到高原山地气候时,就引用语文中学过的古诗《游庐山大林寺》;讲到地球的自转方向时,就引用物理中的相对运动,举大海中航船的例子等等。每遇到问题,就连问连答,层层设问,新旧知识联系,刨根问底,顺藤摸瓜,使前后知识连接,融会贯通。第二、充分利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重要的工具,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就是常用工具——地图册。会独立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