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智慧海洋增智助力——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信息技术是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加强海洋信息化建设、整合海洋信息资源、构建海洋信息网络、提高共享服务能力、增强智慧应用能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通了海洋信息资源“大动脉”,以信息流带动业务流,为推进海洋事业各项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如何促进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如何以信息化引领提升认知海洋、经略海洋能力?5月19日,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海洋信息技术高端论坛”在天津隆重召开。论坛以“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信息互联互通、深度融合、智慧应用”为主题,邀请了8位院士,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要求,共同探讨了海洋信息互联互通、海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智慧应用,全面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为促进高端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建言献策。本版摘编了论坛上8位院士的主旨报告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的发言,集中展示专家学者对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的见解和主张。潘德炉认为海洋强国应具备3条标准:国民关心海洋的程度有多高、科学认知海洋的水平有多深、国家经略海洋的能力有多强。实现这3条标准要以信息主导、体系建设的“智慧海洋”为突破口。什么是“智慧海洋”?潘德炉解释说,“智慧海洋”是信息与物理融合的海洋智能化技术革命,是经略海洋的神经系统和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长远战略抓手。我国要打造基于海洋综合感知、互联网实时传输、大数据云计算分析挖掘三大高新技术的“智慧海洋”,实现海洋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共享、智能挖掘和智慧应用。他提出3个方面建议:一是组织领导和工程管理事关工程建设之成败,应军民融合做好“智慧海洋”建设的顶层设计,厘清发展内涵、技术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和应用。二是“智慧海洋”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与大数据云平台,要从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海洋资源调查开发、大洋和极地的安全3方面入手,开展示范,边建设边应用。三是加强学科交叉的海洋科技合作,在“智慧海洋”建设牵引下,实现技术突破,带动海洋信息产业发展。海洋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提升我国海洋权益维护能力迫切需要研究水下通信动态组网技术和信息融合技术,在深远海环境下,水下潜艇与舰艇、浮标和其他节点之间需要建立可靠的通信网络,构建空、天、水面、水下立体网络,实现海洋多维、多源、海量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为深远海态势评估和辅助决策提供支持。空中与水下的通信是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但又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姚建铨认为我国应大力推进激光致声通信,提高水下通信能力。该通信方式在空气中利用激光、在水中利用声波,通过机载激光对水的作用完成光波到声波的转换,把两种介质中最佳的信道物理场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为空中与水下载体间的通信开辟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姚建铨认为,发展激光致声通信是建立空天地海通信网络的重要一环,可形成具有不对称性、颠覆性的技术优势,为打赢海上战争增加重要保障。如果不及时发展激光致声通信技术,我国在短时间内将难以打破他国在传统水下通信的已有优势,战时将被对方牵制,失去在信息战中抢占先机的重要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孙九林认为,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科技攻坚,以及许多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推进,均聚焦于加快信息共享及应用服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组织措施。党的十九大后,更是把信息化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网络空间和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了推动国家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2018年3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孙九林指出,《科学数据管理办法》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数据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首个国家层面出台的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对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国家财政投入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