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内务府世家清代的内务府包衣,主要由皇帝亲领的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组成。包衣的全称是“包衣阿哈”,意为“家的奴仆”,内务府包衣出身卑贱,本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正如前辈学者指出的,因为他们入旗时间早,世代为皇室“家奴”,关系特殊,加之“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其仕进不仅远较汉人为优,就连一般外八旗人也难望其项背。所以也就不足为奇,内务府包衣何以会内任九卿、大学士、内务府大臣,外任织造、监督、总督、将军,不仅代不乏人,且有一家两三代连任高官者,这样就形成了内务府世家[1]。王锺翰师《内务府世家考》一文,广征博引,列举二十余家五六十人,对世家的概况、源流、特点作了精辟的说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利用谱牒、碑文等史料,试就内务府世家的类型及其婚姻关系做一初步探讨。一、世家的类型归纳对象的特点并予以分类,是比较研究的必要前提。问题在于,研究内务府世家应如何设定分类标准,是按族籍(如满洲、蒙古、朝鲜、汉人)还是籍贯?是按政治作为还是品秩高低?根据研究的取向,本可以有不同选择,而笔者关注的,是世家的形成过程,即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从众多包衣中脱颖而出,并且走向辉煌的。这中间,至少有四种类型颇具特色——军功、保母、婚姻、科举。(一)军功型清朝入关初,满洲壮丁不过五万,全部八旗壮丁,合计三十余万,其中大半又是包衣壮丁[2]。他们面对的,则是人口逾亿的庞大明朝。从入关作战,定鼎北京,再到南下中原,翦除南明,荡平三藩,在半个多世纪里,始终是干戈扰攘、战事相踵。内府包衣亦如外八旗人,时时奉调出征。许多内府包衣骁勇作战,捐躯疆场,成为王朝“忠烈”,载入史册[3];也有一些包衣,因军功卓著,跻身王朝新贵。时世造英雄,其时八旗世家多由军功起家,非独内府包衣使然,所不同者,后者因身份卑微,积军功而至高位的难度更大,付出的代价往往也更高。在此,只举前人尚未提及的两家——尚氏和董氏。尚氏,内务府正白旗汉姓人,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四,被“附载于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尼堪,满语汉人意。清初,隶属满洲旗分的尼堪以其来源,大致划为三类:抚顺(抚西)尼堪、台尼堪、尼堪。俱详《清朝通志·氏族志》。其中,除台尼堪隶属八旗满洲外,抚顺尼堪和尼堪两类多隶属内务府。其共同特征:先世均为辽东汉人;入旗时间久远,一般在八旗汉军成立前;因与满洲人关系密切,被收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为“附载于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他们可以被视为八旗内部满洲化程度最高的汉姓人。尚氏一族,以尚大德立为一世祖。道光朝《尚氏宗谱》追述:大德祖父名九霄,为明金州卫官。九霄生子四,第四子尚清,娶项氏,生子三,长曰大贤、三曰大忠,第二子即大德。世居关东沈阳北门外山达然地方。[4]说明尚氏先世本为明辽东军官,籍贯沈阳。至于《宗谱》说大德在“国初”(清初)担任过“侍从官”,恐非事实。文饰或虚构先祖的辉煌业绩,本是修谱的通病,《尚氏宗谱》也未能免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只说大德是正白旗包衣人,并未提及官衔,说明他也就是普通的包衣。天命六年(1621),清太祖努尔哈赤进踞辽沈,大批明朝军民沦为满人包衣,大德入旗,或在此时。以后,大德从龙入关,葬在京都东直门外东坝河尚家楼(今地名尚在),成为尚氏的始迁祖。在清代旗籍汉姓人中,尚姓有二大家,一为三藩之一的尚可喜之裔,一为内务府尚大德之裔。可喜子名之隆、之信,大德孙名志杰、志舜,因清初档案通行满文,志杰、志舜往往又译之杰、之舜(或之顺)。外姓人不明就里,或误为一姓。为防止子孙辈“误联”乱宗,《尚氏宗谱·凡例》曾特别说明:“平南王尚可喜系奉天海城人,其子之隆、之孝俱系国朝名臣,原不必以逆藩为讳。但吾族先世有谱,名氏昭然……居址世派迥别。且传载可喜纳款,旗以皂镶,号天助兵,入关后全支入镶蓝旗汉军,百余年从未有议系同宗者。恐后人误联,故及之。”修家谱的基本宗旨之一,就是谨防“异姓乱宗”,二尚氏虽为同姓,但没有丝毫血缘上的关联,所以必须加以说明。尚可喜一族,隶镶蓝旗汉军;大德一族,隶内务府正白旗。两氏畛域分明,隶属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