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性肺水肿高原性肺水肿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入海拔2500m以上高原地区的人易发生高原性肺水肿,在海拔3500m以上地区更易发生,对初进入高原者更易发病。通常症状多出现在进入高原1~7d内,发病急,进展快,如及时治疗,多能治愈。发病机制未明,多数认为:发病机制未明,多数认为:1、主要为缺氧引起肺小动脉痉挛,导致肺动脉高压和肺毛细血管液体外漏。2、缺氧使肺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3、缺氧使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肺循环血流量增多。4、肺毛细血管广泛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此外,与患者个体的易感性、感染、劳累、受寒等因素也有关系。诊断诊断一、临床表现特点1、进入高原的人,出现头昏、头痛、气急、胸闷、面色苍白、咳嗽、厌食、恶心,肺部有干罗音,要注意为高原性肺水肿的早期。2、上述症状加重,咯白色泡沫痰,心率和呼吸加快,双肺有捻发音,肺水肿的诊断可以成立(中型)。3、呼吸困难加重,咯粉红泡沫样痰,明显发绀,双肺或一侧肺广泛湿罗音,X线胸片呈典型肺水肿征(重型)。4、呼吸极度困难,不能平卧,昏睡、昏迷、休克、发绀,病情危殆(极重型)。二、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1、胸部X线检查(1)双侧肺门呈蝴蝶状、放射状阴影;(2)肺周围呈边缘不清之粗大结节、小片状、类粟粒状或融合为大片状阴影;(3)呈密度增高的大叶性分布的大片阴影,或假肿瘤样,此型比较少见。2、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早期正常或降低,后期增高。3、肺功能:肺活量明显减少,呼吸功能增加。4、肺动脉、肺毛细血管压力:5~10mmHg。三、诊断要点1、患者进入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地区;2、咳嗽、呼吸困难、发绀、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3、双肺有捻发音,干、湿罗音;4、X线胸片呈肺水肿征,PaO2下降;5、除外心源性和其他原因肺水肿。预防预防1、对有严重心、呼吸道、肾疾病患者,不宜进入高原地区;2、进入高原前做好御寒工作,防治感染措施并分阶段逐步适应;3、有高山反应者,需有足够时间休息,在适应环境后才开始活动;4、避免产生恐惧心理,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加高原性肺水肿发生。治疗治疗(一)早期肺水肿1、静卧休息,鼻管吸氧,流量3~6L/min2、呋塞米20mg,每日1~2次3、泼尼松5mg,每日1~3次,口服4、氨茶碱0.1,每日3次,口服上述药物应用至症状消失。(二)中型肺水肿1、加大吸氧量,6~8L/min,面罩给氧,如仍缺氧,改用机械人工呼吸吸氧2、消泡剂:氧气通过95%乙醇鼻管吸入,或通过20%~30%乙醇面罩吸入30min,停止15min3、吗啡5~10mg,肌注4、氨茶碱0.25,静注,4~6h后可重复5、呋塞米20~40mg,静注或肌注6、地塞米松5~20mg,静注7、心痛定20mg,tid,po上述药物可视病情变化再次应用。(三)重型肺水肿1、加大吸氧量,密闭面罩加压气囊或机械人工加压呼吸。2、氢化可的松400~800mg/d,或地米30~40mg/d,ivgtt;呋塞米20~40mg、吗啡10mg,iv,以后按病情重复使用。3、毛花苷C0.4mg,iv;或混合应用地米10mg、呋塞米20mg、氨茶碱0.25、维生素C3.0,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缓慢ivgtt4、心痛定20mg,qid,po;硝普纳,15ug/min开始,每5min增加滴注速度20~120ug/min,平均达40ug/min。(四)极重型肺水肿1、治疗同上述。2、此外,烦躁者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安定、异丙嗪。3、呼吸功能差者,应用呼吸兴奋剂,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行机械呼吸。4、高压氧仓。5、抗生素类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