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生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VIP免费

学生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_第1页
学生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_第2页
学生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兼谈阅读什么作品可以使学生形成思想转自:吴泓工作室博客读什么决定了学生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了学生说什么和写什么;学生的思想质量和写作质量,取决于他们阅读的质量,也决定了他们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学校的语文教育要有档次,要高而雅,要培养学生有不同于流俗的君子气。2001年,是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在课堂上和学生去读整本书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一般来说,到了高中阶段,课堂上要让学生踊跃发言很难,语文学科想要占用课后时间也很不容易。然而,就是这第一次,在课堂上,我的学生竟然就变得侃侃而谈,课后争辩也欲罢不能。一个月后,全班每位同学都上交了一篇他们认为没想到我们居然还有思想的文章,还编辑印发了第一本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班级刊物《家园》。这些文章在今天看来只能算是感悟性的短文,与后来我的学生写的2000字以上的研究性长文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这之前,我的这些高一学生也只是会写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父亲和母亲、我们班上的一件有趣(或有意义)的事的孩子,怎么一夜之间竟天壤之别了呢。这样的状况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有了思想,学生说起来或者写出来就是不一样啊。由此,我开始思考学生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阅读什么样的读物可以使学生形成思想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的思想来自于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阅读如果我们能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或阅读一个人物、一个历史事件,通过不断的积累加深认识、提升思考,就可以使只有较少人生体验或经历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渐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问题的思考是从生活观察和语言学专著阅读入手的。在生活中,我结识了两类朋友:一类是炒股迷,说起股票来滔滔不绝;另一类是足球迷,说起足球来如数家珍。我想,这些人怎么能说得如此头头是道。原来是他们对这些问题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这不正是我们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吗。说得头头是道,想必写也不成问题。高中语文如果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第1页共5页或阅读一个人物、一个历史事件,通过不断的积累加深认识、提升思考,就可以使只有较少人生体验或经历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渐进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然而,生活观察所得毕竟替代不了理性思考。就在此时,我阅读到影响我语文教学实践的两本书:徐友渔的《精神生成语言》和刘焕辉的《言与意之谜探索话语的语义迷宫》。徐友渔先生在书中有这样两段话:英美分析派哲学家明确提出,本世纪初(20世纪)在哲学中发生了一个语言转向。在他们看来,西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经历了三部曲,在古代以本体论为中心,研究存在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在近代以认识论为中心,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人的认识的来源、途径、能力、限制;在本世纪(20世纪)以语言的意义为中心,研究主体间的交流和传达问题。其中有人认为,只有通过研究语言才能研究思想、研究世界。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和世界结构相同,可以从研究语言的结构推知世界的结构。艾耶尔、达梅达等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语言等同于思想。传统的哲学家认为,语言是对思想加以编码的一种手段,这就像人们用电话进行交谈一样:人的声音变成了一些电脉冲,然后在另一端又被还原为声音。人的思想首先被翻译为语言,当另一个心灵接受了信号之后,又把语言信号翻译为能被心灵理解的思想。语言哲学家反驳说,事实上,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时完全是同步的,根本察觉不到有一个翻译和还原的过程。另外,要说明人是借助于什么样的机能来从事编码活动也会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因此,我们只能认为语言和思想是一回事,而不能认为它们之间有一种相互翻译的过程。语言等同于思想、语言传达思想时完全是同步的、语言和思想是一回事,这些观点给我很大启示,而徐先生精神生成语言的书名也成为我后来语文教育观精神和言语共生提出的起点。刘焕辉先生提出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言与意的相互转化过程,这是一个lsquo;表达者据意而择言、接受者就言而得意rsquo;的完整过程这一思想让我想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就是一个从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吗。换成徐先生的说法,不就是一个从语言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