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神经支配同济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刘仁刚分布于心脏的神经为内脏神经,主要有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内脏神经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经一、心脏的神经分布1、心交感神经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脊神经前根交感神经节白交通支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心支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心脏神经丛心浅丛心深丛心房丛左冠状动脉丛右冠状动脉丛2、副交感神经延髓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在不同的动物中有种间差异)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心支心内神经节位于心房,心外膜下结缔组织内①右心房:界沟、窦区后壁、窦房结等腔静脉区域内;②左心房:心房前部与后部的分界处,左心房的隔面延至肺动脉右侧壁,少数神经节分布在左心房上壁及肺静脉入口处③房间隔与心耳之间的沟内;④肺动脉口周围和其右侧壁上;⑤主动脉周围;⑥后面的冠状沟区域;⑦房室纤维隔及房室束周围。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室肌也有迷走神经支配,但纤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为少。心脏神经丛进入心脏的神经交织成丛,称心神经丛。心神经丛分为心浅丛及心深丛。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右肺动脉的前方。由左交感干颈上神经节发出的心上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心下支组成心浅丛,丛内常有小的心神经节。心深丛:位于气管分叉的前方,主动脉弓的后方,肺动脉分叉点的上方。由颈部和上胸部交感神经节发出的心神经及迷走神经干、喉返神经的心支组成。心丛在心脏又分成:心房丛和左、右冠状动脉丛右冠状动脉丛由心浅丛和心深丛的分支构成,伴随右冠状动脉至右心房和右心室。左冠状动脉丛主要由心深丛左半的分支和部分右半分支构成,伴随左冠状动脉,分支至左心房和左心室。3、内脏感觉神经传导心脏的痛觉纤维,沿交感神经行走(颈心上神经除外),至T1~4、5节段与心脏反射有关的纤维沿迷走神经行走,进入脑干二、心脏神经支配功能1、心交感神经的作用节前神经元轴突末梢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型胆碱能受体心交感节后神经元轴突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在动物实验中看到,两侧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有所差别右侧心交感神经窦房结左侧心交感神经房室交界引起心率加快的效应为主以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的效应为主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甲肾上腺素β肾上腺素能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细胞内cAMP的浓度↑蛋白激酶和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膜上的钙通道动作电位平台期Ca2+的内流↑细胞内肌浆网释放的Ca2+↑心肌收缩能力↑,每搏作功↑心交感神经对心肌的效应,主要是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实现的。但心肌也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心肌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引起正性变力效应,而心率的变化则不显著激活激活激活2、心迷走神经的作用节前神经元轴突末梢乙酰胆碱心内神经节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型胆碱能受体心内神经节节后神经元轴突末梢乙酰胆碱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室肌也有迷走神经支配,但纤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为少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也有差别,但不如两侧心交感神经支配的差别显著。右侧迷走神经窦房结左侧迷走神经房室交界引起心率减慢的效应为主心肌收缩能力减弱的效应为主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即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乙酰胆碱M胆碱能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细胞内cAMP浓度↓肌浆网释放Ca2+↓抑制一般说来,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对抗的。但是当两者同时对心脏发生作用时,其总的效应并不等于两者分别作用时发生效应的代数和。在多数情况下,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比交感神经的作用占有较大的优势。在动物实验中如同时刺激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常出现心率减慢效应。其机制比较复杂。交感...